相傳很久以前,偏遠的山村里住著一個小伙子和他的母親相依為命,父親早逝,他們母子二人生活艱難,母親由于長年累月的辛勞,患上了哮喘的毛病,孝順的小伙子十分擔心母親,便四處求醫(yī)問藥,卻一直沒有很好的效果。
有一天夜里,小伙子夢見一個神仙,這神仙交給他一個類似手掌的果子,交代他說這果子可以治療他母親的病,于是他給母親拿去 ,母親食用后病情真的好轉(zhuǎn)了 。醒來后,小伙子下定決心要找到這個果子。他不辭辛苦,翻山越嶺去尋找,當他走進一座山里,突然夢中的神仙出現(xiàn)了,說送給他一個果子,能治好他母親的病。小伙子心想這不就是夢中發(fā)生的事嗎?于是他接下果子,并向神仙懇要了一顆果子的苗。道謝后小伙子趕緊返回家中,將果子給母親食用,沒想到竟真的痊愈了。
于是小伙子開始辛勤栽培這種像人手一樣的果實 ,慢慢地長遍了整個山村。小伙子說既是神仙賜的藥,長得又像人手一般,便稱它為“佛手”吧。
佛手可以治療哮喘的事情傳遍了各個地方,人們也開始研究起佛手的更多功效,研究發(fā)現(xiàn) ,佛手的根可治男人下消、四肢酸軟,而佛手的花和果可泡茶,有消氣作用;果可治胃病、嘔吐、噎嗝、高血壓、氣管炎、哮喘等病癥,佛手的應用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
佛手,果實在成熟時各心皮分離,形成細長彎曲的果瓣,狀如手指,故名佛手。通常用作中藥,或因其果形奇特,而作為觀賞植物。佛手柑被大量制作成涼果食用及出售。
性味歸經(jīng):
味辛、苦、甘,性溫、無毒;入肝、脾、胃三經(jīng)。
作用功效:
有理氣化痰、止嘔消脹、舒肝健脾、和胃的功能。
臨床主治:
對老年人的氣管炎、哮喘病有明顯的緩解作用;對一般人的消化不良、胸腹脹悶,有更為顯著的療效。
用法用量:
3~9g,煎服。
用藥須知:
1、孕婦不宜服用,嬰幼兒不宜服用。
2、陽虛體熱、體弱人群應慎用。
佛手在中國廣東多種植在海拔300-500米的丘陵平原開闊地帶,而在四川則多分布于海拔400-700米的丘陵地帶,尤其在丘陵頂較多。
中國長江以南各地有栽種。南方各省區(qū)多栽培于庭院或果園中。廣西、安徽、云南、福建等省區(qū)也有栽培出產(chǎn)。
佛手是香櫞的變種之一。是不規(guī)則分枝的灌木或小喬木。新生嫩枝、芽及花蕾均暗紫紅色,莖枝多刺,刺長達4厘米。單葉,稀兼有單身復葉,則有關(guān)節(jié),但無翼葉;葉柄短,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6-12厘米,寬3-6厘米,或有更大,頂部圓或鈍,稀短尖,葉緣有淺鈍裂齒。
總狀花序有花達12朵,有時兼有腋生單花;花兩性,有單性花趨向,則雌蕊退化;花瓣5片,長1.5-2厘米;雄蕊30-50枚;花柱粗長,柱頭頭狀。子房在花住脫落后即行分裂,在果的發(fā)育過程中成為手指狀肉條。
果實手指狀肉條形,重可達2000克,果皮淡黃色,粗糙,果皮甚厚,難剝離,內(nèi)皮白色或略淡黃色,棉質(zhì),松軟,瓢囊10-15瓣,果肉無色,近于透明或淡乳黃色,爽脆,味酸或略甜,有香氣;種子小,平滑,子葉乳白色,多或單胚。通常無種子?;ㄆ?-5月,果期10-11月。
陽光要求:
佛手為熱帶、亞熱帶植物,喜溫暖濕潤、陽光充足的環(huán)境,不耐嚴寒、怕冰霜及干旱,耐陰,耐瘠,耐澇。
水分要求:
以雨量充足、冬季無冰凍的地區(qū)栽培為宜。
溫度要求:
最適生長溫度22-24℃,越冬溫度5℃以上,年降水量以1000-1200毫米最適宜,年日照時數(shù)1200-1800小時為宜。
土壤要求:
適合在土層深厚、疏松肥沃、富含腐殖質(zhì)、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、沙壤土或粘壤土中生長。
藥用佛手與食用佛手瓜的鑒別:
佛手與佛手瓜屬不同科植物,其性狀特征雖有不少相似之處,但從性狀、顯微方面加以比較,其相異之處較多,有明顯區(qū)別。
1、佛手具有藥用價值, 佛手瓜為非藥品,為北方補時之蔬菜。
2、形狀不同
佛手瓜是圓形或橢圓形狀的,整體看起來都是比較規(guī)律的。
佛手就像一只手,像佛祖的手,所以它被稱之為佛手。
3、切片不同
佛手片為類橢圓形或卵圓形薄片,常皺縮或卷曲。長6-10cm,寬 3~7 cm,厚0.2~0.4 cm。頂端稍寬,常有2~3個手指狀的裂瓣,基部略窄,有的可見果柄痕。外皮黃綠色或橙黃色,有皺紋及油點。果肉淺黃白色,散在凹凸不平的線狀或點狀維管束。質(zhì)硬而脆,受潮后柔韌。氣香,味微甜而后苦。
佛手瓜片呈卵形薄片,與廣佛手相似,多皺縮或卷曲,長5~9 cm,寬2~5 cm,厚約0.2 cm。頂端有的有裂隙,不具手指狀裂瓣,基部略窄,有的殘留草質(zhì)瓜蒂。外皮光滑,淺綠色,果肉白色,經(jīng)夏天后變?yōu)槌赛S色,有的果肉中部有瓜種脫落的空隙及殘留瓜種的硬皮,質(zhì)柔韌。氣微,不具佛手之香氣,味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