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生草本,高0.5~1m。根簇生,圓錐形,肉質,表面棕褐色。莖直立,有細縱紋,基部有白色絲狀毛?;~叢生,有柄,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,長15~30cm,羽狀深裂,邊緣齒狀,齒端具針刺,上面疏生白色絲狀毛,下面脈上有長毛;莖生葉互生,基部心形抱莖。頭狀花序頂生;總苞鐘狀,外被蛛絲狀毛;總苞片4~6層,披針形,外層較短;花兩性,管狀,紫色;花藥頂端有附片,基部有尾。瘦果長橢圓形,冠毛多層,羽狀,暗灰色?;ㄆ?~8月,果期6~8月。
性味歸經(jīng):
性涼,味甘,苦,無毒。歸心、肝經(jīng)。
功效作用:
涼血止血,散瘀解毒消癰。
臨床主治:
用于衄血,吐血,尿血,便血,崩漏,外傷出血,癰腫瘡毒。
用法與用量:
9~15g。
我省各地均有種植,以粵北山區(qū)出產較多,其中以陽山、連縣產量較大。
大薊草:地上部分呈圓柱形,基部直徑可達1.2cm。褐棕色或綠褐色,有很直的棱線(有數(shù)條縱棱),質略硬而脆。斷面灰白色,髓部疏松或中空。葉皺縮,多破碎,綠褐色,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羽狀深裂,邊緣具有不等長針刺,莖,葉均被灰白色蛛絲狀毛,質松脆,頭狀花序球形或橢圓形,總苞黃褐色,苞片披針形,先端微帶紫黑色,花冠常脫落,露出灰白色羽狀冠毛,氣微味淡。氣微,味淡。
大薊根:呈長紡錘形,常簇生而扭曲,長5~15cm,直徑0.2~0.6cm。表面暗褐色,有不規(guī)則的縱皺紋。質硬而脆,易折斷,斷面粗糙,灰白色。氣微,味甘、微苦。
喜溫暖濕潤氣候,耐寒,耐旱。適應性較強,對土壤要求不嚴。在土層深厚,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或壤土栽培為宜。
大薊和小薊的鑒別:
一、莖的區(qū)別
1、大薊
大薊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塊根紡錘狀或蘿卜狀,直徑達7毫米。莖直立,高30~80厘米,分枝或不分枝,所有莖枝有條棱,被稠密或稀疏的多細胞長節(jié)毛,接頭狀花序下部灰白,被稠密絨毛和多細胞長節(jié)毛。
2、小薊
小薊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,有長根莖。莖直立,幼莖被白色蛛絲狀毛,有棱,高30~80厘米,基部直徑3~5毫米,有時達1厘米,上部有枝,花序分枝無毛或薄絨毛。
二、葉的區(qū)別
1、大薊
大薊基生葉大,全形卵形、長倒卵形、橢圓形或長橢圓形,長8~20厘米,寬2.5~8厘米,羽狀深裂或全裂,基部漸狹成短或長翼柄,柄翼邊緣有針刺和刺齒。所有莖葉兩面同色,綠色,兩面沿脈有稀疏的多細胞長或短節(jié)毛或幾無毛。
2、小薊
小薊基生葉和中部莖葉橢圓形,長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,頂部鈍或圓形,基部楔形,有時有極短的葉柄,通常無葉柄,全部莖葉兩面同色,綠色或下面色淡,兩面無毛,極少兩面異色。
三、花的區(qū)別
1、大薊
大薊頭狀花序直立,總苞鐘狀,總苞片約6層,覆瓦狀排列,向內層漸長,外層與中層卵狀三角形至長三角形,頂端長漸尖,有長1~2毫米針刺,內層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,長1.5~2厘米,寬2~3毫米,頂端漸尖呈軟針刺狀,所有苞片外面有微糙毛并沿中肋有粘腺。小花紅色或紫色。
2、小薊
小薊頭狀花序單生莖端,或植株含少數(shù)或多數(shù)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,總茍卵形、長卵形或卵圓形,直徑1.5~2厘米??偘s6層,覆瓦狀排列,向內層漸長,外層與中層寬1.5~2毫米,內層和最內層長橢圓形至線形,中外層苞片頂端有長不足0.5毫米的短針刺,內層和最內層漸尖,膜質,短針刺。小花紫紅色或白色。
四、果的區(qū)別
1、大薊
瘦果壓扁,偏斜楔狀倒披針狀,長4毫米,寬2.5毫米,頂端斜截形。冠毛淺褐色,多層,基部聯(lián)合成環(huán),整體脫落,冠毛剛手長羽毛狀,長達2厘米,內層向頂端紡錘狀擴大或漸細?;ü跒?~11月。
2、小薊
小薊瘦果淡黃色,橢圓形或偏橢圓形,壓扁,長3毫米,寬1.5毫米,頂端斜截形。冠手污白色,多層,整體脫落,冠毛剛毛長出羽毛狀,長3.5厘米,頂端逐漸變細?;ü跒?~9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