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小豆,又名紅小豆、赤豆、朱豆,為豆科一年生半纏繞草本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種子,全國各地均有栽培,夏秋莢果成熟時采收,曬干,收集種子備用。 種子供食用;入藥,有行血補血、健脾去濕、利水消腫之效。
性味歸經:
味 甘、酸,性平。歸心、小腸經。
作用功效:
利水消腫,解毒排膿。
臨床主治:
用于水腫脹滿,腳氣浮腫,黃疸尿赤,風濕熱痹,癰腫瘡毒,腸癰腹痛。
用法用量:
9~30g。外用適量,研末調敷。
用藥須知:
1、食欲不振,營養(yǎng)欠佳,大便稀溏不宜食用赤小豆
2、赤小豆有利尿作用,多尿患者不宜食用赤小豆。
3、痛風者不宜食用。
4、腸胃消化功能差的人不宜食用。
我國南部野生或栽培。原產亞洲熱帶地區(qū),朝鮮、日本、菲律賓及其他東南亞國家亦有栽培。
一年生草本。莖纖細,長達1米或過之,幼時被黃色長柔毛,老時無毛。羽狀復葉具3小葉;托葉盾狀著生,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10~15毫米,兩端漸尖;小托葉鉆形,小葉紙質,卵形或披針形,長10~3厘米,寬2~7.5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寬楔形或鈍,全緣或微3裂,沿兩面脈上薄被疏毛,有基出脈3條。總狀花序腋生,短,有花2~3朵;苞片披針形;花梗短,著生處有腺體;花黃色,長約1.8厘米,寬約1.2厘米;龍骨瓣右側具長角狀附屬體。莢果線狀圓柱形,下垂,長6~10厘米,寬約5毫米,無毛,種子6~10顆,長橢圓形,通常暗紅色,有時為褐色、黑色或草黃色,直徑3~3.5毫米,種臍凹陷?;ㄆ?~8月。
赤小豆呈長圓形而稍扁,長5~8mm,直徑3~5mm。表面紫紅色,無光澤或微有光澤;一側有線形突起的種臍,偏向一端,白色,約為全長2/3,中間凹陷成縱溝;另側有1條不明顯的棱脊。質硬,不易破碎。子葉2,乳白色。氣微,味微甘。
溫度要求
赤小豆是喜溫、喜光作物,夏播赤小豆全生育期 10℃以上,有效積溫需 2000~2500℃。一般 8~12℃開始發(fā)芽。從播種至出苗所需積溫在 160~200℃。分枝期有效積溫 800~1000℃,東北引進品種只需 200~400℃,開花期家種品種有效積溫700~900℃,東北引進品種需 800~1100℃;結莢期家種品種有效積溫 500~750℃,東北引進品種需 800~1000℃。赤豆對光反應較敏感,播種過早會延長生育期,而不能提早成熟。
土壤要求
赤小豆是抗?jié)衬婉ぷ魑铮m于在中性土壤、蔬松的腐殖質上壤或沙土地種植,可提高籽粒顏色和光澤。因赤小豆的根瘤是好氣性細菌,則要求土壤疏松、透氣,土壤 PH 在5~8 范圍內其發(fā)育良好。在輕度鹽堿或酸性土壤上也能生長。
水分要求
赤豆在生育期間比較耐旱、耐瘠。苗期需水量很少,以開花前后需水量最多。若開花結莢期間遇高溫干燥,易落花落莢,過濕,植株易倒伏。后期需水較少,成熟期間需要晴朗的天氣。赤豆需氮肥較多,開花強莢期需較多的磷、鉀肥料,有利于提高粒重和產量。
紅豆和赤小豆都是一種豆制品,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,兩者最明顯的區(qū)別:
1、形狀不同:
紅豆顆粒比較大且飽滿,形狀為正圓形,顏色呈暗紅色或者棗紅色,而赤小豆顆粒比較瘦長,為橢圓形,顏色呈黑紅色。
2、 口感不同:
紅豆在煮完之后會變得軟糯,有很強的豆子的清香味兒,而赤小豆質地比較硬,在浸泡很長時間的情況下煮制也是顆粒分明的狀態(tài),不會變得很軟。
3、飲食不同
紅豆比較糯,除了煮飯,熬粥之外可以放鹽或烤后做點心食用。由于紅豆綿軟,煮時間長會變得粘稠,干燥后可以和大米一起煮粥,也可以磨成面粉做成各式的糕點。赤小豆因為很難做成沙狀,不能制作成紅豆沙,所以最適合熬湯或者煮粥。
4、搭配不同
紅豆和紅米、紅枸杞、花生等這些紅色的食材作為搭配,赤小豆的黃金搭檔是薏米、茯苓和芡實等。
5、功效不同
紅豆只能作為食材,疏風清熱、燥濕止癢、潤膚養(yǎng)顏的功效,對于脾胃虛弱的人比較適用。赤小豆能做食材也可入藥,能利尿消腫,提高人體腎功能,加快體內多種毒素代謝,凈化血液。赤小豆的功效要更強。